2)第一百二十六章 十段文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省试考,那一跃就是龙门。或者是大娘家的张家大舅本身家底子好,有一个功名在身,见了父母官不拜,又能有资格与几个学子赋诗作雅。不然再多钱,还是布衣一个。可这个柴克让这种家庭,就是博了一个举子,有何用场?不是穷人不能考省试里白发苍苍的举子有,可解试有多少中老年人。

  解试都考到了三十多岁,省试难道准备考到三百岁?

  当然跃过了解试这一道关,也许能试上几次。毕竟朝廷赐予路费以及其他费用,除非象郑朗那样,驾着老太太赐赏的小青马,带着两个美妹坐在实而不华的御用马车里,摆着派场进京。若是吝一些,还能省下一些金帛。甚至有的地方官员为了荣誉,又从地方官库里拨出一些钱,赐予比较贫困人家的举子家属好解去他们后顾之忧,安心考一个好成绩为自己增加政绩。

  然而柴克让墨义啊,都感到吃力了,这一次科举又有那么多人,郑朗不由替他摇了摇头。

  “我也不知道”柴克让茫然地说。

  其实这个人不是一无是处的,若不是他今天反应快,当然也有自己功劳,似乎陆判官买了自己的面子,不然会立即驱逐出场,还留下一个不好的案底。

  但考得多,又考不中,人有些考傻了。

  “你过来”将他带到一个角落里,问道:“柴兄台,你写不写古散文体?”

  这要问一下的,否则郑朗一点忙都帮不上去。

  “也写。”

  “写就好办。”

  郑朗传授了他一种写论策的技巧。赋必须用四六骈文体写,这不用说了。还有论与策,现在主流也以骈文为主,但开始出现一种新文体,散文不象散文,骈文不象骈文,险怪奇僻,似乎一度还流行了许多年,同时也出了古散文体,也就是眼下郑朗最拿长的。眼下还是少数,郑朗也不放心,刻意在高知州到曾家带小皇帝给他礼物时,问了一下。

  高知州答道,行。

  行就更好,同必写骈文,自讨苦吃?

  另外就是字数的规定,论必须五百字以上,策与后来王安石搞出来的大义(详解经义)是五百字以下。可有的考生写着写着,就超过了五百字,一般考官也不追究。

  郑朗传授他的就是后来宋朝科考写论策的一种技巧,叫十段文。

  大约与后来的议论文要点差不多,破题,论点,论证,结束。但中间又有大论点,小论点,大论点是中心,1小论点围绕着大论点而转,这样论述更有力,又有了层次感。掌握好这个规律,若是文笔好,一篇好的议论文就写出来了。

  十段文意思差不多,分为冒头、官题、原题、大讲、余意(后讲)、原经、结尾,冒头又分成了破题、接题、1小讲、缴结。正好十个部分。明朝的八股文就是从十段文发展起来的,分成了破题、承题、起讲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