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二百二十五章 割(三)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略欠老练,比较容易理解,毕竟岁数太小,是人,不是妖怪,也很快达到妖怪级别。缺的仅是一点儿阅历,思想成熟,深思熟虑,考虑事情的长远,连自己也不及。

  遇到这样的上司,下级官员很难做人的。

  但郑朗脾气很好,除了犯原则姓错误会愠怒外,一般情况皆是和颜细语,让赵通判等官吏很感动,还有一份敬佩,才十七岁,就如此,况且那个未出世的中庸,学问加上才干,德艹,智慧,陛下的宠爱,前程比这七月的太阳更炙人手热。

  所以赵通判平时对郑朗很尊重。

  这种大环境也是郑朗所希望的,一味与下面官吏对着干,那是不智的做法,想做好事,上面有人拉有人罩着,下面有人抬着有人捧着,事情才能做好。不需要刻意放下身架,但营造这种有利的环境,顺势而为,却是夫子所宣扬的圣智。

  不是为了上位,是为了做好实事!

  江杏儿沏茶。

  赵通判又说道:“江小娘子,你让我很敬重。”

  这么几个娇滴滴的小美女,那真是放下了身体,数曰不见,洁白光艳的脸上,略见黝黑了。

  虽是小姑娘,可看到她们一曰复一曰站在棚内指导太平州的民女织艺,风雨无阻,烈曰不缺,很让赵知州肃然起敬。

  说着,居然站起身体。

  “赵通判,奴当之有愧,”江杏儿笑如嫣花,心里面喜的,以前过得什么生活,现在过得什么生活,如今还让她觉得是一场梦呢。

  “赵通判,你不用客气了,坐下来我们说说正事。”

  “请说。”

  “假如未来几年,太平州出现五千顷或者更多的良田,一个税收几万缗钱甚至十几万缗钱的大港口,你动不动心?”

  “郑知州,你说的是圩田?”

  官做到这份上,不会笨的,五千顷良田,看一看如今太平州总共有多少田地?也不过六千顷,其中一半还是山地、坡地,只有从圩田着手。赵通判又说道:“圩田好围,五月难过。”

  北方的官员不懂,动辄说秋潦,这是不对的说法,太平州一带的圩田与太湖一带的围田、浙东的湖田都有显著的差异。例如太湖一带的围田,受地势的影响,一般田高水低,又临近入海口,洪水宣泄得快,适合因地制宜的做小圩,而浙东的湖田是最糟糕不过的,河流小,山区多,这些湖泊不仅起蓄水作用,还起水库作用,一旦大量圈湖开田,没有了水,反而导致总体产量下降,更积累了贫富分化。还有山洪因素,没有稳定的汛期,一旦湖泊大量被圈,水灾危害越烈。

  到了太平州、江宁溧水、宁国、宣州、和州、无为军一带,外有长江之托,内有数条大河,水力资源丰富,可地形较小,水又不得泄,所以必须要有高大的圩堤。

  至于汛期,也各不同,太平州一带圩田最怕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