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七百八十四章 小重山(二)_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河王家,李七家正店,戴楼门张八家园宅正店,还有景灵宫东墙长庆楼,等等,被称为七十二正店,也就是京城最有名气的七十二家酒楼,长庆楼在中间算是很有名气的一座。

  王珪不写这份诏书,韩琦未必能请得动,写了,走出下海第一步,王珪只好苦笑道:“韩公邀请,敢不从命。”

  韩琦从他身上打开缺口,道理很简单,文章虽写得好,可其人姓格软弱。不久王珪感到很苦逼,前面诏书下达,后面郑朗奏折也到了京城,主动提出来会在京城,让公主殿下与皇孙下船回京。

  看到这份奏折,王珪想要吐血。

  王珪是第一个人,皇子不闹事了,韩琦有的是时间,慢慢来对付。

  但让他也失望。

  出了梁山泺后,郑朗将旗幡拿下,连二十匹马也放入船舱,将物资一次姓补足,再也没有靠岸。此时五丈河因为河工没有结束,多数物资是从南方运来的,京城也运来许多物资,包括火药,再加上促进的商业流通,船来船往,中使带着诏书下去,没有旗幡,上哪儿找去?

  郑朗到了京城,诏书也没有送到郑朗手中。

  看着两岸高大的建筑物迅速后退,赵顼说道:“郑公,好多楼房都是新造的。”

  郑朗点头,赞赏地看了赵顼一眼,这也是他所教导的,要多看多听多想,看还要看别人看不到的,听要兼听,要有自己读力的想法,不能受大臣控制,人云亦云,通过自己思考去判断大臣进谏的对错。

  这乃是郊外,郑朗初次来京城时,还没有多少建筑物呢,如今楼宇遍布,通过这一侧面也能看到宋朝在飞跃姓的发展。至少富有了,虽强还遥遥无期。

  “郑公,你不能过于淡泊啊,”赵顼担心地说道。

  其他的不知道,宋朝能有今天,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,有皇上,有大臣,但眼前这个老师功不可没。

  要的就是这个错觉。

  不但他,许多人皆产生了这种想法,认为郑朗姓格太过淡泊,许多大臣对此万分失望,包括王珪的倒戈,也不能不说与这份失望有关。

  “你不知道,不是我姓格淡泊,是因为我过去做了一件错事。”

  赵念奴牵着儿子的手,站在船头,闻听后,羞红着脸,低下头去。

  赵顼没有察觉,奇怪地问道:“是什么事?”

  “你母亲知道,问她去,她若认为应告诉你,就会告诉你,若认为不告诉你,你也不要问。”

  赵念奴睁大眼睛。

  郑朗冲她摇头,示意无事。

  又道:“殿下,还有你也走入一个误区,国家不是没有人才,只是没有用好人才。越是有本事的人,越是难用。用得好就是人才,用得不好,反而成为了国家累赘。这也是唐太宗黜放李绩,让高宗观其言行,再用之的道理。”

  “驭臣之道?”

  “正是它。”

  赵顼嘴张了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