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372章 鸡肋_新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葛布。

  但她们近来却也有不满之处,从二月份起,少府的人跑遍了上林的茧观的各个织坊,搜寻多余的丝麻边角料,过去这些东西常归织女自己所有,纳个鞋垫,做件小衣亵裤什么的……

  可如今边角料统统上缴,不少织女只能将旧小衣洗了又洗,同时奇怪少府收那么多麻布边角去作甚?

  当织女们好奇地问据说“有背景”的女官阴丽华时,她只一笑。

  “听说,是用来做赫蹏(tí)。”

  ……

  “过去叫赫蹏,往后按魏王的说法,就得叫纸了。”

  “魏王怎和王莽一样,喜欢乱给事物取名?不变不好么?”

  “嘘,小声些,不想活了?”

  制作赫蹏是少府的老手艺了,官府织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针头线脑、碎布边角。为了不浪费,早在汉初时,就有工匠将它们切碎、蒸煮、舂捣,做出了类似布匹的薄薄东西……

  因为质地粗糙,不太适合书写,更多是用来裹细碎的物品,不过自汉末以来,工艺越来越精细,直接书写倒也无不妥,不少人已用这廉价的东西替代帛来抄文章。

  二月份时,魏王入主长安后,给少府和水衡都尉下了一道命令,甚至还写了一些工艺流程,要工匠在赫蹏基础上造“纸”。

  工艺没什么难的,按照魏王提议略为改进即可,人手也不缺,但有一样东西却差点将工匠们难死了。

  手艺人喜欢讲大实话,又暗暗吐槽:“魏王还有脸给别人考‘常识’,他自己就没常识!”

  “要吾等以麻造纸,这季节也不对啊!麻要秋后才收,这刚开春,麻还没冒芽,制个屁!”

  可领导动动嘴,底下跑断腿,少府官员工匠能怎么办?只能将各织室的边角料收集起来。

  好在魏王提议的材料里,除了麻外,还有桑皮、藤。

  但正值养蚕忘记,谁敢打桑树的主意啊,匠人们遂将目光转向上林中那些陈年老藤,收了不少,去皮泡在沤麻的池塘里,一泡就是大半月。

  至于魏王口谕要他们试试砍木头造纸,就是个笑话——木头要想软到和藤一般,得泡上一年半载吧,行,泡着吧,等魏王一统天下,再回头看瞧瞧软了没。

  这造纸过程不必过多赘述,反正“魏王没常识”,已经是少府工匠们心里共识了。

  但等忙活个把月,到了三月下旬,东西当真做出来时,匠人们摸着这黄黄的纸面,啧啧称奇,确实和赫蹏略有不同。

  这些按照第五伦要求,不同原材料、配比的麻纸、藤纸,又被摞在一块,送到了御驾光临的昆池宫。

  麻纸有白麻、黄麻,后者较为粗糙,背面未捣烂的黄麻、草迹、布丝清晰可辨。

  藤纸则质地更松软些,色泽也偏白。

  这些都只是“样品”,是否要批量生产,还得魏王定夺。

  “杜笃、伏隆,汝等去写写看。”

  第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