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七百一十八章 谈茶、吃汤包_重生之一路随心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就讲了官场上怎么喝茶:下属拜见上司,上司都会以茶相待,以表示对客人的礼遇。不过下属都不会真的端起来就喝,一般只有坐久了之后上司举手称“请茶”且先饮,下属才能端茶品饮。而假如上司觉得话题已尽,又不好明着下逐客令,便端起茶碗略抿一口,或者只是举起茶杯做做喝茶的样子时,就表示客人该走了。

  这话题有趣,曾伯母和蓝萍都听起来。

  曾国亢也知道些茶的传说,说道:“我们国人喝茶的历史悠久,我在旧时看过三国志韦暇传,里面就说,三国时吴国君主孙皓有一次大宴群臣,允许酒量的韦暇以茶代酒晋书里也说,东晋荆州刺史恒温招待客人,不是多备酒菜,而是奉茶献果。可见早在17年前的东晋时期我国己有以茶待客的习俗到了唐代,客来敬茶已经成了传统的礼节。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就有一五言月夜啜茶联句,诗中写道:泛花邀坐客,代饮引情言。不过,饮茶成为礼仪、有了讲究,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原因,他巧妙地利用茶水之道,抬高了皇权。”

  这典故和诗一引,随心就知道曾老伯年幼时,是真的学到了国学,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,他能随口吟出,是下了功夫的。

  曾老伯兴趣来了,讲了个“废座撤茶”的典故。

  到了宋代,茶成为待客的“必需品”,世人大多认为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推动。

  北宋建隆元年96二月,“黄袍加身”、当上皇帝没多久的赵匡胤召见宰相范质议政。

  为表示对宰相的尊崇优礼,召见时设有座赐茶,宰相可以与皇帝“坐而论道”。

  不过这一次,范质行礼完毕刚要坐下,却听赵匡胤说:“朕最近有些眼花,看不清东西,烦请爱卿将奏折拿到朕面前。”范质于是上前递折子。

  就在这时,早已受命的内侍便把范质的座位与茶给撤了。范质回身现座位赐茶都没了,只好站着答话。

  这便是正、野史都说到过赵匡胤“废座撤茶”的故事。

  从此大臣们在上朝议政时再也不能与皇帝平起平坐,一站一坐之间,皇权便与臣下拉开了距离。

  赵匡胤于悄无声息中抬高了皇权,而茶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达到了顶峰,对大臣们而言,在前殿奏对时,皇帝赐座赏茶不再是理所应当的了,而成了荣耀、给面子的事情。

  随心和曾国亢抿茶、谈着有关茶的趣味,时间过得很快。

  客厅里,王玉梅送了蒸笼回来后,就收拾好了餐桌。公公说了,要和两位客人共进早餐的。

  没多久,曾正斌送进来七笼包子,将蒸笼两两分开,放在对应的椅子前,对随心说声“陈兄弟慢用”就出去了,外面少不了他,而且,曾正斌心里有数,有自己父亲陪着这位陈兄弟谈事情,没什么不放心的,父亲经多见广,有他老人家出面比自己还好。

  笼里的包子往外直冒热气、香喷喷的,闻着都有食欲。

  曾国亢笑道:“两位贤侄,我们先吃早点。这笼蒸的灌汤包味道还将就,我综合了一下南北包子的特色,稍作了些改良。”

  三人起身,到餐桌前就坐。

  曾家人已吃完早餐,今天曾老伯是例外,他昨晚高兴得失眠,补了个觉。

  “贤侄,放开了吃,就当作在自家好了。”曾老伯做请吃的姿式。

  随心点头,说道:“您请,在老伯家,我很放松。”伸筷子挟个巧的包子到碗里,说道:“吃南方的汤包要心,咬重了,汤会冒出嘴来。”

  这是间接提醒蓝萍。

  上世友专门介绍过吃“金陵灌汤包”的方法:“轻轻提,慢慢移、先开窗、后喝汤。”

  这是灌汤包的吃法口诀。

  就是说,“先用筷子轻轻夹起,慢慢移到汤勺上,先咬一口汤包皮,让汤汁流出来,把汤喝完了,再把灌汤包吃下。这样吃灌汤包才不会烫嘴,才能吃到汤包的真正风味。”

  曾老伯家里是用碗,不是用汤勺,估计汤不太多,但咬重了,同样危险。

  提供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节首发,txt电子书格式免费下载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