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028章 绅苦似海(求订阅,求支持)_这个大明太凶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于衙门吏员,最普通的衙役,一年要禄米十二石,银12两,钞12贯。

  多吗?

  不少。

  在崇祯朝之前,除了有品级的官员以及衙门有编制的六房吏典之外,还有里很多衙差、帮闲都是没有薪水的。他们是不拿薪水,可他们为什么愿意白干?这些“白役”,也就是临时工之所以愿意白干,不还是为了对敲诈勒索百姓?

  为什么古代地方官员明知道临时工白干的目的,还愿意用他们,说白不还是因为需要人干活。

  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,可能吗?

  朝廷不给地方编制,地方官员自然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。为此乾圣朝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吏员编制数量,同时禁止使用“白役”。相应的也就增加了朝廷的财政开支。

  而与此同时,面对广大的乡村,即便是乾圣皇爷也是无能为力,为啥?

  全国数十万个村镇,每个村派上一个镇长和两三个吏员,镇长怎么着也得从九品的品级吧,至于吏员,不说参照六房吏典的薪水了,那就最不入往的衙差薪水,再加上办公经费,一个镇子一年起步也得五百两。

  两万个镇,一年一千万两。

  要是三万个镇呢?

  一年开支至少几千万两起步。

  建立基层行政机构,是需要成本的,它的核心是什么?

  是要够本!

  一个几千人的镇子,一年收田赋才多少?可能只有三四百两,但是行政支出却要五六百两,这个成本谁负担?

  除非乾圣皇爷准许基层政权在田赋之外收取“乡镇提留”,让基层官吏“自收自支”,否则,所谓基层政权根本无法维持。让那些官吏“自收自支”,能不能取代乡绅,不清楚,但官吏们必定会刮地三尺的,尤其是末流小吏。

  既然如此,那也就只能遵循旧制了,乡绅在乾圣朝仍然是发挥作用的,当然,他们的头上有个紧箍咒——分散于各地的缇骑就是他们的紧箍咒。

  乡绅替乡民发声,那更是……义之所在啊!

  “为乡民发声,实为我辈本分!”

  看了一眼报纸上的文章,宁予理瞳孔一缩,立即对一旁的高丽婢说道:

  “你们都出去。”

  屋里只剩两人,气氛有些微妙。

  宁予理问道:

  “你来我这,就是为了这事的?”

  李鹤孙说:

  “正是,军户跋扈,你我身为乡绅,理应为乡民主持公道!”

  宁予理又问:

  “那如何主持?”

  “自然是老办法!”

  李鹤孙说道:

  “一边是乡绅请愿,一边是朝中大员上书朝廷,为地方陈情。”

  “这怎么可能?”

  宁予理惊道。

  “乾圣朝的规矩是文不言武,武不涉文。让我们家老三提这事,那不是把他往火坑里推,那是会掉脑袋的!”

  宁家老三宁予庆是户部员外郎,姓李的找上门,肯定是想让老三站出来为地方陈情了?

  陈情?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