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95章 大明的难处_挽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作为京城北面的防线。

  这种屡战屡败的状况,事实上是非常打击明军的士气的。原本在辽东,是明军寻找建奴进行决战。但是现在却变成了,建奴每次寻找明军进行决战。

  畏惧建奴的情绪,甚至已经从军队蔓延到了朝堂之上。在建奴起兵之前,若是有朝廷大臣敢提出,对建奴凭坚城用大炮的龟缩政策,恐怕这位官员早就被同僚口诛笔伐了。

  但是到了现在,不与建奴进行野战,倒是成了朝廷公论了。不过也正因为如此,所以崇祯提出同建奴进行议和,并没有遭遇官员们的激烈抵制。

  崇祯的做法反倒是让这些官员们松了口气,毕竟今后史书上写下的,是崇祯首先放弃了收复辽东的念头,这口黑锅就不必让某些官员来背了。

  但是大明官员对于建奴的软弱态度,并不表示他们对于蒙古各部也是持有同样的想法。

  建奴就算再强盛,也终究不过是个不到百万人口的小族,他们所占据的辽东地区广博无比,已经超过了这个边疆小族能够消化的土地面积。

  以这些大明官员来看,建奴想要真正掌握住这片土地,没有上百年的休养生息,上千万的人口,是不可能成为辽东这片土地的主人的。

  反倒是蒙古各部,不但掌控着关外草原上大片的土地,还拥有着并不弱于大明边疆的人口。只不过因为蒙古各部之间勾心斗角,所以无法统合起一个强大的国家而已。

  更何况,不管怎么说,蒙古人都曾经入侵过中原,这些胡人进入中原后,带给中原各民族的惨痛记忆,并没有从大明人的记忆中消去呢。

  败给建奴,不过是丢了一些土地和面子,但是如果败给了蒙古人,这可是有着亡国之祸的。

  特别是这北京城靠近边关,蒙古人破大同、宣府两镇之后,就可以直入北京城下。过去几百年来,蒙古人一旦势大,就会毫不犹豫的顺着这条线路攻到北京城下。

  因此当崇祯准备在大同关外和蒙古察哈尔部作战的消息传开之后,京城百姓顿时就把目光关注到了这场战争身上。

  他们甚至于忘记了,陕西、近畿旱灾,户部贪墨赈灾钱粮一案,西南地区的奢安之乱,还有最近越演越烈的河南义民暴动事件。

  说起河南义民暴动事件,这完全就是河南一部分官绅自己作死。同陕西不同,今年河南除了极个别地区,并没用遇到旱情,可以说是一个正常年份。

  但是因为朝廷颁发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,和废止高利贷命令,让一部分河南地方士绅大为不满。他们认为前者是朝廷在与民争利,而后者则违反了皇权不下乡的潜规则。

  河南位居中原,地处平原地区,又有着大量的河流经过,原本就是大明中部的产粮大省。

  自古以来,河南就是人烟稠密之地,因此官员士绅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