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655章 军制改革_工业中华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己意愿的六部改革也是顾虑重重。

  几册新政的文书在李中堂的幕僚手中传阅下去,而负责草拟六部新政方案的是山东布政使薛福成,这位颇具洋务头脑,却保有经世济民念头的改良派大员,对于这一次的六部新政可谓是倾注了很大的心血。

  此刻展现在众人面前的六部改革新政,贯穿整部新政的内容就是将分割地方和中枢权力,参照英国政府的体制,改革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为内阁直属的分支部门,六部不再单独设立衙门,而统一并入内阁等官署。

  当然。唯一的例外是由于军政部的存在,原有的兵部已经归并其中,而考虑到目前掌握监察院的翁同龢,新体制下。将监察院改名平政院,负有行政监察和弹劾官员的职权,这也是北京城三巨头互相妥协的结果。

  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,整个中央行政上的权力可谓是尽入内阁之手,而实际掌握内阁的李中堂自然是最大的获益者,而且内阁的政令实施的途径也是彻底的铺平了。而对于地方上与中枢对应的官署,不在是满清时代官衙里的六门,而是地方行政政府,内阁中枢的命令将直接转到总督府和巡抚衙门。

  薛福成关于整个顶层权力机构的构架,显然是符合整个淮军体系的根本利益,立刻得到了这些幕僚的一致认可,而李中堂那边自然是早已肯定过这个方案,而设立平政院的方案,到时让这些淮军官员颇有些不满意的地方,这里谁可都知道,那位翁同龢翁大人,一直来可都是中堂大人的老对头。

  现在将行政监督和弹劾官员的权利放在清流那帮人手里,这多少是有些不爽,不过,这一点上,已经是多方势力博弈的结果,现在随着南洋体系的崛起,淮军一家独大的局面显然是不可能继续的,而且,要施行新政,官员的监督显然是必须的,这一点上,即便是互为对头的李中堂和翁同龢也是有共同认识的。

  此外,而由周馥、盛宣怀牵头,总理衙门参与、并且得到包括在英国人赫德、李提摩太等人的建议下,内阁准备颁布的新政三十三条款也提上了议事,对于这包括教育改革、洋务新政以及宪法、议会组建内容的提案很自然也获得了通过。

  不过,很快,有军政部提出的军事改革方案和监察院提出的官员监察、选拔条陈却引发了淮军官员们的各种质疑,显然,那是因为这两个新提案显然都与淮军目前的利益有了矛盾和冲突。

  “中堂大人,这军政部的胃口可真是不小,建新军之外,还要建什么地方武备局,直属军政部管理,还要搞什么预备役部队,这得花多少银子,”下首一个大胡子军官是北海镇总兵官王孝祺,看看都在低声议论,他便率先提出异议来了。

  “是啊,这秦烈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