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251 满清在北京基本站稳脚跟_明末:从游秦淮河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人实施。其实即使想实施也没法实施,南明的军队大半在江北四镇,四镇的兵南明朝廷根本调不动,还怎么“收拾山东”?

  就这样,这支谈判代表团在混乱中踏上了北上的路,也是一条不归路。

  八月十五,代表团渡黄河,派人先去联系吴三桂,准备封他为蓟国公。然而吴三桂表示自己已经是清朝的平西王,不能再接受南明的册封。将册封诏书封存,交给了多尔衮。

  左懋第一看这个态势,感觉北上谈判的意义不大,就开始在山东沿途招抚原明朝的官吏、士绅。

  可是由于左懋第率领的只是一个谈判代表团,既无钦差的便宜之权也无调兵的军权,所以对山东当地的官绅,他既无法委派官职也无法派兵驻守,导致当地的官绅在不久之后大面积倒向清朝。

  其实就从南明派出代表团向清军求和的那一刻起,南明就输了。

  南明的决策者们始终不明白,他们手中最值钱的牌是哪一张。

  南明最值钱的地方在于,它是名正言顺的大明继承者,他们的名分是最正统的。

  打着大明的旗号,他们依然可以号召天下士绅、故明官吏,在没有被战火摧残的东南地区依然有巨大的影响力。

  而现在呢,南明主动向清朝求和,主动承认对方的政权地位,主动承认双方之间的国与国关系,主动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割据政权,主动请求苟安一方,这一系列主动,为多尔衮解决了一大堆难题,特别是清军占据北方的合法性问题。

  你正统继承人都承认我的身份了,我还怕什么呢?

  但是多尔衮发现了一个问题,即满清与汉族的发型与服饰不同,这很容易造成相互的排挤,不利于融合。

  那怎么办呢?只能有两种办法,一是满清顺应汉人的发型与装扮,二是汉人学会满人的发型与装扮。

  多尔衮绝不能让满人学汉人啊,自己满清现在可是统治者,哪有统治者向被统治学习的?

  所以,五月初三日,摄政王多尔衮在给故明内外官民的谕旨中下令:“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剃发”,是为剃发令。

  汉人的习俗,原本是将头发束在头顶;而满人的习俗,则是在头发中间编成发辫,垂于脑后,周围剃去。

  强制汉人剃发,改变民族习俗,实质是要在精神上征服汉人,自然引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。

  这个强烈反对也是够强烈的,这让一些官兵与达官贵人开始抗拒及逃离。

  于是在大清的朝堂形成了激烈的讨论,一帮投降的汉臣们据理力争,说现在还不是剃发易服的时候,因为大清的根基不稳,南明、大顺、大西还没有灭,不能把民心推向了敌人。

  于在激烈讨论后,二十四日,多尔衮宣布收回成命,允许汉人照旧束发。

  到此,多尔衮的第一次剃发令无疾而终,但多尔衮会就此罢休吗?当然不会。

  满清占领北京,北方就此全都归顺大清了?当然没有。

  清廷强制推行圈地、缉逃人、剃发、屠城等民族奴役、民族压迫的措施,激起了汉族各阶层人士一场持续的、广泛的、有组织的民族抵抗运动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