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945章 941【电气】_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静电的机器。可无论东西方,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玩意儿,根本没有与天上的闪电联系起来。

  顾焕生继续嘀咕:“如果把闪电引下来,接到我的画像机上,能不能在玻璃表面留下人像?”

  这纯粹就是在凭空瞎想,而且带着某种神秘主义色彩。

  程景明说:“就算能让闪电作画,那又有什么用?难道每一次画画,都要苦等着闪电来临?”

  顾焕生摇头:“闪电能够引燃房屋,能够劈断树木,肯定是钦天院所言的气(物质)之造物。避雷针是铁做的,而且连接到地面,说明这种电气,可以通过铁来传导。一直传导地上,被大地所吸收,因此房屋才可安然无恙。”

  “此言极是。”众位富家子点头,能混他们这个圈子的,不可能有傻瓜滥竽充数。

  顾焕生继续说:“房屋是木头做的,不能把电气引入大地,而是自己燃烧起来,说明木头是不导电的。”

  李敏衷说道:“但人站在树下避雨,也会被雷劈,这又如何解释?”

  “雨水导电啊!”一个叫谭廷光的公子哥说。

  顾焕生说道:“烧煤可用蒸汽机纺织,电气可否也用来转动机器呢?”

  程景明说:“电与水,皆为天然造物。水可以推动水车,但至少在河里流。就算电可以运转机器,你总不能随时召唤闪电吧?”

  “那顾兄不就成雷公了?哈哈哈哈!”

  众人又是大笑,这些家伙没心没肺,总喜欢互相挖苦为乐。

  顾焕生问道:“能不能由人来造出电气呢?”

  “怎么造?”程景明反问。

  众人茫然。

  他们都是知道静电的,每期都订阅钦天院的《物理学报》,钦天院已经有人在研究静电了。不过,名字还不叫静电,而是叫做瑁磁,以为那是一种磁力。

  之所以叫“瑁磁”,是因为汉代发现静电,是通过玳瑁摩擦物品而产生。

  这玩意儿最早的记载是西汉《春秋纬》,东汉王充估计也做过详细实验,并在《论衡》当中详细阐述。

  王充的观点是,玳瑁吸草芥,磁石吸铁针,是它们彼此气性相同。如果气性迥异,就无法互相感应。

  李敏衷突然说:“《物理学报》曾言,陛下有意将瑁磁改称静电,只不过钦天院的学者们不愿改。会不会,陛下才是正确的?那瑁磁就是一种电!”

  忽有一个叫戴承彦的公子哥说:“其实,我也在研究瑁磁。两个月前,我去杨家的藏书楼里借阅闲书,借到一本晋代的《博物志》。里面记载道,今人梳头、脱着衣者,有随梳、解结有光者,也有咤声。这不就是瑁磁吗?既然是磁,为何又有光?又有咤声?”

  “然也,”李敏衷拍案道,“我夜间脱衣,也发现过微光,也听到呲呲之声。”

  顾焕生拍手说:“这瑁磁,便是陛下所言之静电。闪电与静电,皆有电光。静电的呲呲之声,便如天空中闪电的雷声。”

  理解似乎是对的,又似乎有点离谱,他们把雷声当做闪电发出的声音。

  程景明赞叹道:“陛下真生而知之者也,天地万物无不通晓。可惜钦天院那帮酒囊饭袋,陛下都明确指出了,他们还在坚持是什么瑁磁。屁的瑁磁,那明明就是静电!”

  顾焕生说道:“从今往后,我改为研究静电和闪电,定然要自己造出电气。然后电气来带动机器,用电气来让画像机作画!”

  “算我一个!”李敏衷笑道。

  程景明却摇头说:“赖在苏州,不甚有趣,我想出海去看看。听海外归来者说,四海之外,光怪陆离,说得我心里直痒痒。有谁愿意一起出海的?”

  “我不去。”众人纷纷拒绝。

  程景明道:“你们不去,我自己去。《大同月报》说,陛下资助一士子,组建四海商社,去年就已从美洲安然回国,半路上还发现了檀州群岛。我便去投靠那个士子,叫什么名字来着?”

  一群技术宅直摇头,他们对此不感兴趣,当然也记不得李铨的名字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iqu4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